采矿与舰队配合作战是资源获取与战略扩张的核心环节。采矿效率直接影响舰队建设进度,而舰队实力又决定了采矿区域的安全性与资源获取上限。要实现高效协同,需从采矿编队配置、舰队防御部署、资源运输链优化、动态战术调整四个维度系统规划。采矿编队通常由工程舰与运输舰组成,其中工程舰负责资源采集,运输舰则需配备高仓储容量模块以减少往返频次。舰队需根据矿区安全等级配置护航力量,低威胁区域可减少护航舰数量,高威胁区域则需部署防空型驱逐舰或护卫舰形成防御网络。
资源运输链的稳定性依赖于采矿平台与舰队的协同布局。采矿平台可覆盖22地图范围,提供开采效率加成并减少计划圈消耗。中级以上平台允许两支工程舰同时作业,且能降低矿区开采难度等级。舰队需在平台外围建立警戒圈,通过侦察机实时监控敌对势力动向。当采矿平台位于远距离矿区时,可设立前哨站作为中继点,缩短运输路径并形成战术缓冲区。武装护航舰队应优先部署反侦察雷达与紧急跃迁引擎,以应对突发袭击。
动态战术调整要求根据战场态势灵活切换采矿与作战模式。当主力舰队投入正面战场时,采矿编队应收缩至安全区域或暂停作业;若敌方采取游击战术骚扰矿区,则需抽调高速巡洋舰组成机动反应部队。工程舰的采矿优先级需随资源类型动态变化,金属矿是舰船建造的基础资源,晶体矿则用于高级装备研发,重氢矿关乎舰队续航能力。舰队指挥官需通过星图分析工具预判资源需求峰值,提前调整采矿重心。
后期发展阶段,同盟共享采矿平台可大幅提升资源协同效率。多个玩家的大型工程舰在统一平台作业时,需采用错峰调度机制避免拥堵。主力舰队需在共享平台周边建立立体防御体系,将航母战斗群部署在跃迁干扰器覆盖范围内,战斗机编队负责矿区制空权。采矿舰队的技术加点应侧重开采速度而非仓储量,因后期主要依赖平台直接传输资源。武装护航舰则需强化火力投射与电子对抗能力,确保在遭遇战中能争取足够撤离时间。
最终形成的采矿-作战体系需具备三层结构:内层为工程舰与采矿平台构成的生产核心,中层由运输舰与护航艇组成的物流网络,外层则是由主力舰队构建的战略威慑圈。该体系通过实时数据链共享实现动态平衡,当外层防御压力增大时自动收缩采矿范围,资源充裕时则扩展至高风险矿区。这种弹性机制能确保在持续战争中维持资源供给与军事消耗的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