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捕逃兵是陆军战术中的重要环节,其核心在于合理调配兵种组合与地形利用。防御战中应以坦克为核心构建防线,吸引敌方火力,同时配合炮兵和歼击车进行远程打击,优先消灭敌方装甲单位。攻城战则需要坦克、攻城车、炮兵、步兵协同作战,确保攻城车的安全输出位置。遭遇战则考验部队机动性,需快速调整阵型应对突发状况。步兵作为基础兵种,在追捕行动中负责侦察与占领关键位置,而摩托化步兵凭借高机动性可有效突袭敌方后排。

情报侦察是追捕逃兵的关键环节,需充分利用侦察车或摩托化步兵扩大视野范围。炮兵单位射程通常大于自身视野,需依赖前排部队提供目标定位,避免盲目攻击阴影区域。火箭炮对车辆类目标有显著伤害优势,但需注意其仇恨优先级易吸引敌方远程火力。在战术执行中,集中兵力突破与分散部署需动态平衡,过度集中易遭包围,而分散过度则可能导致火力不足。森林地形能提升炮兵输出效率,防御时应优先将敌军阻挡在炮塔和基地外围。

步兵在追捕后期仍具战略价值,不可完全依赖伞兵空降等临时手段。摩托化步兵对建筑和士兵单位的伤害优于轻型坦克,适合用于快速穿插战术。攻城车需保持120距离站位,避免被炮塔锁定后无法撤退。喀秋莎火箭炮在防守时可形成群伤炮塔效果,配合固定炮塔能对敌军造成毁灭性打击。陆军作战需特别注意兵种克制关系,例如反坦克单位优先攻击装甲目标,而普通步兵应避免正面应对重型坦克。

战斗节奏控制是成功追捕的核心要素。初期通过侦察单位掌握逃兵动向,中期利用摩托化步兵和炮兵削弱敌方有生力量,后期用坦克和攻城车实施歼灭。地形破坏机制可被战术性利用,例如摧毁特定墙面创造突袭路径。部队状态监控尤为重要,及时后撤受损单位并使用医疗兵恢复战力。最终阶段需确保各兵种严格保持协同距离,避免因阵型脱节导致单个单位被集火消灭。这种多层次战术配合能有效提升追捕行动的成功率。




